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2102020313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35340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210202031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210202031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210202031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210202031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210202031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

1、(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2、”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3、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

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4、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5、”据此可知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历史上的改朝摸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

6、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7、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

8、“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A儒学宣扬以德治国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C维护统治的合法性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

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

这说明()A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B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C导致了西晋末年的北方大动荡D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

”材料所指制度应指()A.世卿世禄制B.三公九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六部制史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等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李逢吉等人“得仙”缘于()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

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

据此可知,当时蹴鞠()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蒙古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忽必烈这些做法意在()A.展示称雄四方的野心B.加强人民对其认可C.推动蒙古政权的汉化D.体现统治的正统性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如果你到过故宫,你会在“某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样的文字。

“某处”景点是指()A内阁B南书房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明万历年间的吕坤在去伪斋集中指出,当时的贫民“或给帖充斗秤牙行(中间人),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揣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以养妻孥(妻子儿女),此等贫民天下不知几百万矣”。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印证晚明时期()A商品经济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C土地兼并严重D手工技术发达李贽曾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事?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李货在此批评的是()A宗法观念B消极无为C忠孝观念D封建礼教黄宗羲赞赏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制度,认为那个时期的法律都是以天下人的公利为价值目标。

他设想的“天下之法”倡导“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并提出先有治法后有治人的思想。

据此可知,黄宗羲()A致力于冲破儒家思想束缚B提倡崇实致用的朴实学风C肯定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D抨击了传统封建法治理念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0%。

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

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

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展开阅读描述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料 > 试卷课件

Copyright@ 2018-2023 Www.Zh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19026039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