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声音听听声音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1、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
2、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3、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4、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
5、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6、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
7、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本课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8、活动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聚焦板块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在这个环节,我听到有很多学生提到“说话时声带会振动”,因此我把拓展板块的知识讲解和聚焦板块结合在了一起。
活动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这个活动通过拉伸、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橡皮筋的振动不是很明显,而且大多数小组把注意力放在橡皮筋是否发出声音,没有仔细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活动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这个活动可以提示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对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观察,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上。
比如用手触摸音叉,在鼓面洒上细沙或者放一些碎纸屑等方法。
但在巡视时我发现,触摸音叉时,部分小组操作不当,会直接抓住音叉,音叉立刻停止振动。
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几个平行班我采用了两种授课顺序,第一种按教科书顺序,分别验证声音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最后拓展玩“土电话”。
第二种用“玩土电话”导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从“话筒”传到“听筒”的,学生自然想到棉线。
首先验证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再验证声音能在空气和液体中传播。
第一种方法,在讨论声音是如何在“土电话”中传播时,有同学提出,“土电话”不只是棉线在传声,还有“听筒”和“话筒”中的空气,以及两个纸杯也参与了传递振动,我觉得很有道理,表扬了孩子。
在第二种授课方式中,有同学提出,不是棉线在振动传声,而是棉线中间的空气振动传播,于是找来一根铁丝,用铁丝代替棉线,再次让学生验证。
其实还可以用空心管,验证空气传播振动,反思自己还不能脱离教材限制和教学任务的束缚,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验证,感觉很遗憾。
希望能得到专家指教。
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时,真空玻璃罩中的闹钟这个实验,因为没有实物操作,我选用了三种方式让学生体验,一种采用套材中提供的视频资料,效果直观,节省了教师很多备课时间。
二是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教学服务系统。
后来发现西沃白板也自带这个模拟实验,从虚拟实验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科学的碰撞,兴奋不已。
强调好实验要保持安静后,验证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音叉在空气中直接敲响时的声音,反而比敲响后放入水里的声音要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我把对比这个环节去掉了,只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和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感受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活动一: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
活动中发现学生大多能说出耳朵的结构,耳朵的功能不是很清楚。
教学中我借助了视频让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这样更直观。
如果有人耳模型,课上学生动手组装,更直观、形象。
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这一活动是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感受耳郭在收集声音中起到的作用。
活动中发现有学生不会将A4纸卷成喇叭状,教学中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也需要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活动中,我没有提供足够多的A4纸,让学生将书卷成喇叭状一样进行活动。
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震动这一活动主要是探索耳朵的重要部位鼓膜的作用,主要采用模拟实验,我在气球皮上面放的是沙子,想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活动中发现当音叉靠近“鼓膜”,气球皮的震动不是很明显。
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让学生可以将音叉轻轻地接触气球皮后就不再动,这样很容易发现沙子在音叉的振动中移开。
我想将塑料杯换成矿泉水瓶口的那一部分,套上气球,观察气球皮上的泡沫球,实验效果会更明显。
声音的强与弱活动一:观察并比较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尺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以及尺子震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将尺子伸出的长短一致,就导致活动结果又不同。
活动前,需要老师强调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
“振动”一词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接触,这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幅,只要理解了什么是“振幅”,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观察发现总结出来,也为下节课理解“振动频率”做好铺垫。
活动二:观察并比较橡皮筋、鼓面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教学中我将两个活动合成一个教学,学生也很容易完成实验。
活动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拨动橡皮筋,学生关注点在于橡皮筋振动幅度,听声音的变化经常会被忽视,教学中需要老师提醒关注橡皮筋声音的变化。
鼓面的振动学生不容易发现,课上会借助沙子来观察。
这一活动需要提醒学生力度小点,不然会将沙子振的到处飞。
在拓展活动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大小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的影响实验中,我将泡沫球换成乒乓球,活动发现当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的运动不明显,只好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
声音的高与低活动一:探索铝片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这一活动比较简单,让学生敲击琴片,边敲边听边。